焦点短讯!今天最新消息 中轴线上演绎时间的故事

来源:互联网时间:2023-04-23 19:57:40

本报记者 李祺瑶 李瑶

北京中轴线北端,鼓楼与钟楼静静矗立,这里曾敲响的“暮鼓晨钟”报送着标准的“北京时间”,是北京老城深深的记忆。昨天,鼓楼一层经过腾退修缮恢复了券洞历史原貌,首次对观众开放。全新的数字沉浸展亮相,带领观众穿越古今,探秘钟鼓楼和中轴线上“时间的故事”。

不向文物本体打一根钉子


(资料图片)

为助力中轴线申遗,2019年11月,北京鼓楼保护展示工程启动,2021年8月正式开工,目前已完工。

“我们对一层的7个券洞进行了保护性修缮。”鼓楼一层,北京钟鼓楼文物保管所所长李荫心指着呈“丰”字形分布的7个券洞介绍,一个高约11.5米的券洞横贯东西,南北还各有3个券洞。由于历史原因,券洞顶部有一些吊顶等现代装修。修缮时,文物工作者去掉了现代装修,运用传统工艺,按照历史资料,恢复了7个券洞的历史原貌。

如今,7个券洞的空间被充分利用,呈现一场名为“时间的故事”的展览。“序厅”“北京时间”“时间建筑”“中国时间”“我的时间”“发现中轴线”6个主题展厅和中心券洞沉浸展厅沿展线分布,共展出10件藏品、48件辅助展品和装置、12个交互体验展项以及6个数字影片。

李荫心说,展陈没有向文物建筑本体打入一根钉子。站在券洞下向四周看,展墙上规律分布着一道道白色的自平衡杆。“这些自平衡杆是装配式的,拥有着设计结构计算、可调橡胶脚等多项专利技术,不用钉任何一根钉子,既能将展览的所有线路藏于无形,也可作为展陈架,贴近又不破坏文物本体。”

钟楼“镇物”首次揭面纱

沿展线前行,一幕幕时间故事上演。

“北京时间”展厅,钟鼓楼作为古代司时中心的功能地位显现。观众可以在悬浮于空中的“报时更鼓”和“永乐大钟”前,体验虚拟击鼓、撞钟,理解“暮鼓晨钟,鼓为号令,钟为传声”的内在联系。

“时间建筑”展厅,一组玻璃展柜里,1986年钟楼修缮时从正脊脊筒中取出的“宝匣镇物”首次揭开面纱。“镇物”种类丰富,不仅有五色宝石,金、银、铜、铁、锡五色元宝,五色丝线、绢和五谷杂粮;还有一些文物,体现着古人营造建筑的习俗:24枚外圆内方的金钱,每一枚两面分别刻有汉文和满文“天下太平”字样;五条泛黄的绸带上,有墨书“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五枢宝经”字样。经年累月,这些“镇物”虽已蒙上岁月的痕迹,但其中的寄托难以磨灭——它们表达了古人对建筑屹立不倒、避免火灾的祈愿。

鼓楼纵横交错的中心券洞内,一场沉浸光影秀《共鸣》上演。随着展厅遮光帘升起、灯光转暗、提示音响起,观众循着钟鼓之声,在全沉浸空间内漫步,体验四重数字光影艺术下鼓楼的时空变幻,了解钟鼓楼的建筑历史和特色、计时报时运行机制,回溯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传承故事。

影片播放结束,展厅内遮光帘降下,观众回到现实。中心券洞内的老照片墙,展示了钟鼓楼历史风貌、市井民俗。李荫心介绍,光影秀从每天上午10时30分开始,每隔1个小时播放一场,全天共5场。

叫卖声中再现老北京记忆

展览里还有很多有趣的互动体验等待观众打卡。“中国时间”展厅以鼓楼使用过的计时器具为载体,展示了中国传统计时方法。在这里,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,细解日晷、铜刻漏、碑漏、时辰香的计时原理和精巧构造,读懂箭尺、12时辰和24节气中蕴含的智慧。

钟鼓楼自古以来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。“我的时间”展厅里,观众可以自主查看300余张钟鼓楼不同时期的老照片,或选播曾经回响在鼓楼前的多种老北京叫卖声,寻觅老北京人与钟鼓楼之间的珍贵记忆。最后一个展厅“发现中轴线”内,通过虚拟现实体验装置,攀爬困难的观众也可以“登临”鼓楼二层,漫游展厅,远眺中轴线。

目前,鼓楼1260平方米的展示空间内,一层数字沉浸展和二层原状陈列展已全部面向观众开放,其中一层展览为运行调试阶段。观众可通过“北京钟鼓楼”微信公众号预约及购票。【编辑:卞立群】

标签:

图文推荐

热门文字

标签

精彩赏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