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华社贵阳7月30日电 题:打造经济“绿色引擎”——乌江流域绿色发展观察
新华社记者骆飞、吴箫剑
【资料图】
千里乌江,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,流域涉及贵州8个市(州),是全省第一大河。
自古以来,乌江因流量充沛,流态稳定,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,被称为“黄金水道”。然而,逐水而居的人们,因乌江而兴的同时,也经历着在发展方式转型“阵痛”。
贵州磷矿资源富集,经过多年发展,磷化工产业逐步成为贵州的特色支柱产业。数据显示,省内99个与磷相关的企业,其中有74个分布在乌江流域。
如今,沿岸不少涉磷企业在贵州推进乌江“铁腕”治污过程中,正积极探索转型发展。
磷石膏是磷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,是企业生产磷肥时遗留的废渣,主要成分是石膏。过去,乌江两岸不少磷化工企业因磷石膏产量大、利用率低,行业转型面临诸多“痛点”。
传统处理方式大多是单纯地堆放,久而久之出现了磷石膏渗漏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情况。乌江曾因沿岸有磷石膏堆放厂渗漏而遭到污染。
2018年,贵州省印发《关于加快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》,提出全面实施磷石膏“以渣定产”,大力促进磷化工产业绿色、创新、集约、高效发展。
这既是贵州治理乌江的重要举措,也是推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需求。
贵州磷化(集团)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大型磷肥磷化工企业,也是磷石膏排放大户。近年来,在谋求转型发展过程中,该企业积极落实“以渣定产”要求。
在距离乌江不远的息烽县,贵州磷化集团旗下贵州磷化绿色环保产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,磷石膏经过烘干、煅烧、冷却等多道工序后成为新型建筑材料。
该公司副总经理杨步雷介绍,对磷石膏进行无害化处理制作成新型建材,不仅能帮助传统磷化工企业绿色发展,也能拓展新的建材市场。
目前,贵州磷化集团积极探索对磷石膏进行矿井充填、建材、水泥缓凝剂、分解制酸和生态利用五大方式处置。2022年,该集团通过这些方法处置磷石膏达850万吨,喷筑墙体推广应用突破20万平方米。
贵州积极推动乌江通航。2021年6月,构皮滩通航工程完成全线集控过标船测试,投入试运行。同年11月,14艘满载磷矿石的货船,从贵阳港开阳港区出发抵达安徽芜湖港,标志着乌江“黄金水道”全线复航,500吨级船舶可直达长江干流。
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韩剑波介绍,2021年复航后,乌江运力已超过7万吨,贵州水运运输量已接近100万吨,为推动乌江沿岸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