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年销20亿的郑州鞋城商圈 如今商户流失率近80%

来源:第一财经时间:2023-08-01 17:52:52

曾经见证过鞋城辉煌的王鑫,如今却正在见证它的落寞。“(鞋城)以前有7000多户(商户),现在就剩2000多户了。”

王鑫口中的鞋城,更确切的说法,是河南省郑州市的京广路鞋城商圈。这片位于郑州市京广路与航海路附近的区域,曾密集分布着京广路国际鞋城、金盛国际鞋城、盛祥鞋城、合盛商贸城、现代童鞋城、路华大厦(鞋城)等多个鞋业批发市场,也因此被外界统称为“京广路鞋城”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当地媒体曾报道称,在巅峰时期的1997年,京广路鞋城商圈的年营业额,曾高达20亿元,在全国鞋类批发市场中,排行第三。

但如今,那样的好光景,再也回不来了。

生意去哪儿

在金盛国际鞋城开店20多年的王鑫,曾亲眼见证了鞋城的日渐辉煌。

“就我这么大一个小店(约12㎡),里面都挤了两家(商户),每家的流水每年都在2000万元以上。”王鑫忍不住向第一财经记者“炫耀”道,想当年,鞋城生意是真好,客户人挤人,除了河南,鞋城的批发业务还向外辐射到安徽、湖北、山西、河北、山东等周边省份,最红火时,凌晨三四点,就有客户赶过来。过道上人挤人,道路都走不通。“客户多,商户也多,连店铺也不够用了。于是,大家就想到了”拼门面。一个店铺里,两家商户甚至多家商户同时经营,而且,还都有生意。

但如今王鑫坐在店铺内,眼看到的是空荡荡的鞋城,以及不断对外出租的店铺,不免迷惑:当年的好生意,如今都去哪儿了呢?

王鑫以为,是电商抢走了自己的生意。他说,自己感受到的生意明显下滑,是2015年。在那之前,每年的营业额,一直都在稳步增长,但到了2015年之后,王鑫发现,一些曾经的老客户,开始渐渐流失掉了,侧面一打听,原来人家生意受电商冲击,也不好干了。

不过,同样在鞋城商圈的合盛商贸城开店的京春秋鞋业创始人马龙,却对此并不认同。他认为,电商虽然影响了实体,但最根本的,是鞋城的下游客户发生了变化,不能适应变化的一些鞋城商户因此掉队。

马龙说,以前,自己的客户,主要是一些县城、乡镇上开店的夫妻店,以及农村集市上摆摊的摊贩。这些客户,虽然也关注款式,但更在意的是价格,于是,鞋品齐全、批发价格更低的鞋城,便成为他们的主要进货来源。

“这个时候的鞋城,扮演的其实是一个搬运工,到厂家去把货进回来,然后再低价批发出去。”马龙说,后来,伴随着各地建设文明城市,以及电商化的普及,这些曾经出没于街头巷尾的地摊摊主们,渐渐没了游走的空间,生意也越来越差。

于是,一个肉眼可见的现实是,曾经车水马龙的鞋城,也渐渐冷清起来。

应对之策

王鑫选择了怨“电”尤人,但马龙却不愿坐以待毙。

一番一线市场的调研后,马龙发现,虽然电商对实体生意确实有冲击,但一批新的实体老板们,却在县城、乡镇悄然崛起,他们取代了曾经的地摊和夫妻店,也抗住了电商的冲击。

这些老板们,在乡镇开设几十家鞋服专营店,单店的面积,动辄在1000㎡以上。经营的思路,则是一方面以低价货品引流,另一方面,则以新潮货品谋利。

马龙知道,要想挤入这些老板们的供应商名单,就得“投其所好”。

低价,本就是鞋城批发的特点,但现在,如果马龙想更有竞争力,就得往更低价下探。

他悄然发动了价格战,并决定将常年常销的传统鞋品的进货价、出货价都打到最低。

“譬如黑布鞋,每个人都能穿,常年都在卖。(这种鞋)零售店把它当成引流,那我的供货价,就得做到(同行)最低。”

何以做到?

一方面,是向上游产能利用率不足的厂家,大批量下单,另一方面,则是现金结账。

马龙解释说,传统生意,大部分都是“三角债”,商户拖欠厂家,厂家拖欠供应商,然后客户又拖欠商户。最终的结果,虽然商户将资金成本转嫁给了厂家,但厂家的出货价,其实也相应提高了。

马龙却反其道行之。通过现金结算、批量生产,他进一步要求厂家降低出厂价,然后,再把低价进货的鞋品,也以低价批发给下游客户。

马龙一方面通过低价,巩固其与下游客户的合作忠诚度,另一方面,也帮助客户与电商打价格战,争夺终端流量。

而他最终获取利润的突破点,则是“微创新”。

马龙说,虽然从事鞋品批发,但这些年,其实自己的利润点,主要是通过一个主打县城、乡镇“老北京布鞋”市场的自创品牌,并在下游客户的店铺内,开设专柜。

虽然是布鞋,但马龙会把运动鞋的特点融合到布鞋上,然后,通过自主设计后由厂家生产。这类鞋,市场上没竞品,客户也就没法价格对比。于是,这类鞋在对外批发时,便有了更弹性的价格空间,而客户在面向终端销售时,也能获取更高利润。

另外就是压缩成本。马龙说,往年,他的仓库都是在郑州的南三环附近,每年仅仓库的租金就得18万元,而且,还得多掏一遍物流成本,因为从厂家发货到仓库,这个成本是主要自己承担的。现在,他直接把仓库设在了厂家所在的洛阳市偃师县,结果,仓储成本直接降到了3万/年,再加上节省出来的物流成本、送货成本,每年光仓储、物流都省出来二三十万元了。

二八分化

马龙找出营业数据,一番核算后发现,虽然今年以来,不少同行都反馈生意难做,但他自己的生意,销售量却同比增加了30%多,今年以来的纯利润,更是比疫情期间,同比增长了两倍多。

同样充满信心的,还有途漾鞋业董事长魏志勇。7月28日下午,他指着手机上的数据对第一财经记者说,如今,他和同事们通过线上直播,获取了不少加盟商。“你看,这是我又签的一个加盟商。”魏志勇说,困难肯定是有,但再难,只要你沉下心,就一定能找到突围的办法。

也有一些鞋城老板,选择了去转型做集合店。荆凯芳的“高蒂”鞋店,以前专营女鞋,现在,除了鞋,他有增加了包和服装。于是,以往月销售额18万-25万元的门店,现在月销售额增至40万-50万元。

不过,从王鑫口中,传出的却是唉声叹气。

“干了这么多年,现在到了这个年纪(51岁),再改行干其他的吧,又不懂,开个店,能维持着,相当于给自己发个工资,能顾住生活得了。”高峰时期也曾雇佣10多名员工的王鑫,如今又回到了“夫妻店”,和妻子轮流待在店里,期待着生意上门。

同样在鞋城开设店铺的刘刚说,以往,一些原本到鞋城进货的客户,会先到处走走看看,比比价,挑挑款式,现在,一些小的店铺,这些客户们干脆也不去了。因为他们也发现,越是生意好,店开得越大,品种也越丰富,而价格,却反而更便宜。

由此导致的结果,更是加剧了鞋城的“马太效应”:越是生意不好的店铺,越不敢上新款,不敢多进货,但越不上新款,店内鞋的样式越老,客户就更去别家进货了。

为什么不敢多进货?马龙解释说,因为鞋城的商户,大部分都是批发类型居多,因此,他们一次进货,至少也得几百件,万一生意不好,货就可能砸在手里。

“现在整个鞋城商圈,可以说是二八分化得厉害。比以前(分化)更厉害,大部分都是生意不好的。”刘刚说。

王鑫叹气道,虽然外面酷暑难耐,但这是季节上的酷夏,自己感受到的,却是鞋城的寒冬。如今,曾经年销20亿的京广路鞋城商圈,在遭遇经济下行、商圈饱和、疫情冲击后,正在从宝座上跌落,这让他更看不清未来。

(文中王鑫为化名)

(文章来源:第一财经)

标签:

图文推荐

热门文字

标签

精彩赏析